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畫畫,那么請你慢慢細讀這篇文章
- 2019-03-01 10:05:22
- 睿童美術教育
- 睿童美術教育
在這世界上畫畫的人有很多,
但是畫得好的人占得比例很小。
而畫得杰出的人更是寥寥無幾。
于是,
人們稱那些畫得極其好的人——天才。
薩爾瓦多•達利
畢加索
梵高
可是真的如此嗎?
你怎么畫都畫不好,
是因為沒有能畫好的基因嗎?
莫扎特是眾所周知的“天才”,
年僅7歲的他就具備
令人羨慕的“完美音高”。
無論哪種調(diào)子,
他都能馬上準確辨別出來。
完美音高這種能力,
每一萬個人只有一個人具有。
那么這種才能是天賦嗎?
也許是,
也許不是。
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做過一個實驗。
招募了24個2-6歲的孩子,
組織他們進行了長達數(shù)月的訓練,
目的就是教他們識別鋼琴的各種和弦。
結果是,24個孩子
最后都擁有了“完美音高”。
最快的孩子花了一年時間,
最慢的則是一年半。
這個結果是不是很令人震驚?
我們反過來看莫扎特,
他的父親是個沒有名氣的音樂家。
自己沒能做出成績,
他將更大的希望寄予在孩子身上。
于是4歲的莫扎特,
就接受了完備的音樂訓練。
從4歲到7歲,
他的訓練時間,
要比實驗中的孩子還要長很多。
天賦,(至少是那些沒有
身體機能制約的天賦)
大多數(shù)都是可以后天習得的。
于是,你又會聽到其他的聲音告訴你,
那也要努力,做事情要堅持。
他們會告訴你那些
著名的、耳熟能詳?shù)睦碚摗?/span>
20小時學習理論。
一萬小時學習定律。
這些你可以去搜搜,
也可以不搜。
無非就是告訴你“努力”,
“堅持”就能成功。
這種“堅持”之后
取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:
畢加索
畢加索活了92歲,
創(chuàng)作過3.7萬幅作品。
3.7萬幅!
什么概念呢?
從剛生下來開始畫畫,
每天要畫1.1幅。
這個“努力”的例子告訴你,
非凡的努力就會成就卓越。
可是畢加索有句名言你是不是忽略了。
“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,
之后我用一生去學習
像小孩子一樣畫畫!
拉斐爾
畢加索當然很努力,
但更關鍵是他知道
如何努力,為何努力。
什么才是珍貴的?
努力需要條件:
興趣和方向。
我并不喜歡“堅持”這個詞,
如果你感到快樂,
你便體會不到堅持。
如果你有了方向,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努力是一種自然。
努力那是一定的,
但是不是所有的問題
都是努力可以解決的?
這是個巨大的問號。
努力不是方法,是個狀態(tài)。
如果一個人告訴你,
想畫好努力就好。
要么他有所保留,
要么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畫好。
至少,他不是個好老師。
這里有個比較鮮活的例子:
姜思達是我比較喜歡的
一個奇葩說的辯手。
在一次辯論的時候,
他說了一段讓我拍手叫絕的話。
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說法很有意思。
如果你聽了你的同桌的話,
真的自己去努力解題了,
應該能成功!
或許不能,
但是這也不過是
解決問題的一種路徑,
而且相對漫長。
為什么不和其他同學聊聊?
或者問老師有沒有更正確的方法。
其實,
你不是不努力,
你只是太天真,沒找對路徑。
學畫畫的路徑也很多。
繪畫是個享受的過程,
但是享受只是一個讓你做下去的力量,
不是一個讓你取得進步的方式。
所有的學習都要努力,
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是嗎?
問題是你要怎么努力?
如何努力?
這里有幾個經(jīng)驗,
能讓你的努力更有效。
1
明確特定目標
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,
你問別人怎么畫得好。
人家說先畫100張以上再說。
你照著做了,
然后發(fā)現(xiàn)真的很有效果啊!
但有沒有可能,
你在畫50張的時候,
就已經(jīng)可以達到這個程度呢?
100也好,50也罷,
這些數(shù)字就準確嗎?
這不是因人而異的嘛。
這就需要你在畫畫的時候有一個
“特定的目標”
什么是“特定的目標”
舉個例子:
比如你想畫好一個鴨蛋。
就像故事里達芬奇當年畫雞蛋一樣。
一般情況下會怎么做呢?
一定是要用同樣的技法,
反復畫好多個,
慣性思維就是多畫一定會畫好。
但是,這個方法真沒有太大效果。
我們往往不會這樣告訴自己,
我一定在3天之內(nèi)畫好......
因為我們并不知道
會不會在3天內(nèi)畫好。
但你可以設置一個“特定的目標”
比如:單純地要把這一個
鴨蛋畫得比上一個有進步。
這個時候你會怎么做?
你會回憶上一個鴨蛋的繪畫過程,
審視這個鴨蛋有哪些缺陷。
是線條不夠圓潤,還是體積感不夠好。
是調(diào)子問題,還是質感問題。
那么這些問題,
就成為了你下一個鴨蛋的方向。
下一個鴨蛋怎么畫?
關鍵是“畫得比上一個
有進步”這個小目標。
當然,我們此刻討論的
是學習繪畫的技巧。
2
專注-發(fā)現(xiàn)機制
專注不僅僅在繪畫上,
在很多學習上都是
阻礙成長的關鍵問題。
幾乎所有人都會意識到這個問題,
但是真正能控制自己的人確實很少。
通常情況下,
我們都是畫著畫著,
覺得興趣淡了,就放一放。
吃點零食,看個劇再回來接著畫。
你整個人處在一個松散的狀態(tài)下,
這對任何學習都是沒有益處的。
梵高在給弟弟的信中
這樣描述自己的繪畫狀態(tài):
作畫時,就像給思念的人寫信,
一個字接著一個字,
一句話接著一句話,
完全不能停止。
一份一小時能完成的工作,
卻要耗去你四個小時的時間。
與其說你在享受繪畫,
不如說你在揮霍時間。
專注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
這時候你就要聰明起來。
要投入思考,善于發(fā)現(xiàn)過程的價值。
做好一件事,
過程中怎么會停止思考呢?
你怎么能允許筆尖在某一刻,
只是麻木的、機械的工作呢?
當然,你也可以加點佐料,
來點獎勵的小誘惑。
比如:
畫完這幅畫就可以看最新的綜藝了;
再練習十個鴨蛋
就可以吃一直想吃的美食。
用一個自己喜歡的事物
作為完成任務的獎勵,
因人而異吧。
或許這些小刺激能讓你
更容易專注于手上的畫。
3
練習—反饋—練習
你畫好了一幅畫,很高興。
發(fā)了朋友圈,引來一片點贊。
你心里得到了極大的滿足。
這很好,
但是,點贊之余,
除了滿足了下自己的虛榮心之外,
也沒有太大的益處。
最好的方式是得到有用的反饋,
要找那些能找到你錯誤,
能指出你錯誤,
能幫你改正錯誤的人去問。
高更(著名藝術家,梵高朋友)
虛榮心當然也要滿足,
但你要清楚這種虛榮心,
對你技法的提升沒有什么幫助。
你需要的是每畫一幅畫,
都和適當?shù)娜私涣鳌?/span>
很多問題都是在交流中體會到的。
交流有時遠不需要只在同行間,
創(chuàng)業(yè)者可以和廚師聊得很開心,
隨便誰和誰,
真誠的談話,有話題,有態(tài)度就好。
了解自己的不足,
你就有了更具體的需求,
就會有意識地增強那方面的練習。
尋找資源,探索方法,
練習—有效反饋—練習,
在不斷循環(huán)中,你才能越畫越好。
更何況,在我們的時代,
只要你有了需求,
總能找到方法學習解決。
4
不能太舒服
或許這句話說得狠了點。
畫畫本來不就是一件舒服的事嗎?
但是,我們在討論的是學習。
試想,
一個從業(yè)20年的外科醫(yī)生,
一定比從業(yè)5年的強嗎?
一個開了20年車的老司機,
車技一定比5年的司機好嗎?
結論是不一定。
現(xiàn)在,你回憶一下,你畫了多久了,
你上次克服繪畫難題是什么時候。
解決難題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。
如果你在舒服的狀態(tài)待了很久,
那么你的不進步就是太正常了。
想畫得再好一些,
就要不斷去挑戰(zhàn)新的高度。
現(xiàn)在的人都開始注重健康生活,
很多人熱衷于跑步。
一開始跑1km都氣喘吁吁,
走一半跑一半。
后來3km都不在話下。
但如果你不去接著忍受,
那種肺部炸裂的感覺,
你就永遠只能跑3km。